【物理治療師/醫療人員,要學「運動訓練」?】
.
「治療師很擅長教運動,但這個運動是指治療還是訓練?」
「復健課表常常開3組10下,為什麼不能是3組5下、5組5下?」
「療程結束後,真的就能回到運動場上嗎?」
.
身為物理治療師,曾經認為我們是「Exercise 運動」的專家,但其實運動的範疇極大,從基礎的動作控制、穩定性、活動度,到基本的動作型態如蹲、推、拉等,再來是體適能的肌力、肌耐力、爆發力等,最後是運動員需要的專項技術。
.
「運動治療」我認為是適用在「目前有疾病、病理、失能」的族群或患者,而「運動訓練」指的是讓相對健康的人,繼續提升身體能力的方式。在養成教育中,運動治療是我們的強項,但運動訓練的領域是我們較不熟悉的。
.
隨著運動產業的興盛、人口老化、慢性病/文明病的增加,會越來越多人需要的是介於「運動治療及運動訓練」之間的灰色地帶。由於治療師本身具有解剖、生理、肌動、生物力學、骨科、病理學等基礎知識,要繼續學習運動訓練的知識相對容易。
.
本次的活動,是想跟治療師及醫療人員分享:
*對於未來發展,為什麼要學「運動訓練」?
*因為「訓練、運動」而求診的患者為什麼佔多數?
*運動治療與運動訓練之間的斷層
*醫師、治療師、教練之間的責任與分工
*學習運動訓練的方式及管道
*斜槓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心得
.
.
分享者:陳曉謙 PT, MS, CSCS
-國立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/碩士
-美國肌力與體能協會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(NSCA-CSCS)
-曾任楊俊瀚選手個人物理治療師
-曾任盧彥勳國際網球俱樂部 物理治療師/肌力與體能訓練師
-曾任中華台北田徑隊物理治療師
-兩屆世大運中華台北代表團物理治療師
-多位職業運動員/國際賽事的隨隊物理治療師